过敏性鼻炎是困扰现代人生活的一大「顽疾」。空气污染的加重,空气中过敏原的增多,「鼻炎一族」也在不断增加。不少病人抱怨鼻炎发作时,除接连不断的喷嚏外,还「吸不到气,闻不着味」,一晚上睡不着觉。可见鼻塞严重影响鼻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鼻减充血剂」来帮忙了。「鼻减充血剂」这个词对非专业人员来说可能稍显陌生,但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图 1 为常用感冒药的组成成分,其中的「伪麻黄碱」就是最常见的鼻减充血剂。
图 1 常用感冒药的组成成分
什么是鼻减充血剂?
鼻减充血剂可以使感冒以及鼻炎患者肿胀的鼻黏膜和鼻窦的血管收缩,有助于缓解鼻塞、流涕和打喷嚏等症状。患者使用减充血剂后鼻塞症状会得到迅速缓解。鼻减充血剂是过敏性鼻炎治疗中的常用药物之一,适用人群为 6 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常见的鼻减充血剂有哪些?
一类是儿茶酚胺类,包括麻黄素(即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另一类是异吡唑类的衍生物,如羟甲唑啉、四氢唑啉等。
麻黄素
由于价格低廉、易于制作,麻黄素便成为了某某鼻炎片,某某鼻炎膏中最常用的成分。医院里使用的多为麻黄素滴鼻液,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等优点。但其失效迅速,且存在「反跳效应」,即使患者出现更为严重的鼻塞。同时,麻黄素的药物依赖性很强。每天使用不超过 3 次,每次不超过 3 滴,使用时长不超过 7 天。《特殊人群普通感冒规范用药的专家共识》明确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也不建议使用含有麻黄碱成分的药物。
而部分常年鼻塞的患者用起这些药来比较随意,1 天甚至用药多达 10 余次。尤其是听信了小广告的患者,随便就用上个 10 天半个月。使用时间过长,用量过大容易引起药物性鼻炎和反跳性鼻塞。
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国外就已经开始限制麻黄素类减充血剂的应用了。由于其口服制剂会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心悸、失眠、焦虑、震颤、头痛、黏膜干燥、加重青光眼和甲亢病情等副作用。美国等国家是禁止其用于治疗鼻炎的。但「限制滥用」并不是「禁用」。例如在感冒时,短时间使用,对缓解鼻塞和保证鼻分泌物的引流效果还是杠杠滴。
羟甲唑啉
与麻黄素类药物相比,羟甲唑啉的使用相对安全。该药物的减充血效果显著、起效时间快、维持时间长,且不破坏鼻部纤毛功能,是较为理想的鼻用减充血剂。但是,这一类减充血剂有着与口服麻黄素类相同的副作用,但引起药物性鼻炎的时间窗更长( > 10 天)。一般建议羟甲唑啉鼻喷雾剂的连续使用时长不超过 7 天!若需继续使用,则需间断 3 - 5 天。
减充血剂该如何用?
轻度间歇性鼻炎可单纯局部使用减充血剂,而轻度持续性鼻炎和中 - 重度间歇性鼻炎中,若要使用鼻减充血剂,需与其他鼻炎治疗药物联用。
减充血剂应谨慎用于有心血管疾病、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甲亢等疾病的患者。2 岁以下儿童及孕妇禁用。
过敏性鼻炎主要的病理改变是 IgE 引起的气道炎症,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才是缓解鼻塞的根本方法,减充血剂仅可作为缓解鼻阻塞的辅助性、短期用药。毕竟其只能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对炎症无抑制作用,也不能减少鼻痒、喷嚏和流涕等症状。而且长期使用(> 10 天)容易出现耐药、药物性鼻炎和反跳性鼻塞,因此,鼻减充血剂使用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