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部宽仁医院:妈生皮、妈生鼻,「妈生小孔」到底是个啥?

2021-08-09 15:50 来源:重庆北部宽仁医院 作者:丁香园
字体大小
- | +

「妈生」小孔到底是个啥?

很多朋友的耳前,出生时就有一个小孔。不红不肿,偶尔会有一些白色的分泌物挤出来。


耳前瘘管瘘口

医学上称之为『先天性耳前瘘管』,一种先天性外耳畸形。国内发病率约 1.2%,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单侧较双侧多见,半数以上患者有家族史,尤其是双侧发病的患者,遗传几率高,且能隔代遗传。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只是皮肤上的一个孔,为何会称之为「瘘管」呢?」

表面上看,它只是一个小孔,顺着小孔往深部走,通常是一个盲管。

每个瘘管深浅、长短不一,有些还有分支,(发炎的次数越多,分支也会越多哦)深的会钻到外耳道深部,甚至穿过耳廓到达耳后。

小孔藏着大隐患

先天性耳前瘘管,瘘管开口很小,多数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在耳廓三角窝或耳甲腔。


瘘口可能发生的位置

不发生感染时,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偶尔局部发痒,有时能挤出少量的白色油脂样物或稀薄粘液,伴有轻微臭味。

『急性感染』可引起小孔周围局部红肿、疼痛,造成皮下脓肿,脓肿一旦破溃,形成周围皮肤多个漏孔。

严重时,会导致整个耳廓软骨的感染,甚至耳廓畸形。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应先行局部抗感染治疗,若脓肿形成则及时切开引流。


瘘管急性感染,局部红肿

排脓抗感染治疗后,炎症消退,瘘管可暂时愈合。然而一旦出现感染情况,通常会反复发作,周围皮肤反复破溃形成瘢痕,瘘管分支多发。

什么情况下得做手术?

一旦先天性耳前瘘管出现感染,建议尽快切除干净。因为瘘管第一次感染后,通过药物治疗或切开引流,局部红肿、化脓情况消退,看似是痊愈了。但其实瘘管内的分泌物以及细菌很难完全清除。

局部卫生情况不好,食用刺激性的食物,饮酒或抵抗力下降,随时会引起瘘管的第二次、第三次感染,形成复杂瘘道和皮肤瘢痕,甚至导致毁容!

感染过的瘘管,只能通过手术切除,不能被暂时的感染痊愈情况所迷惑。

越早手术,创伤越小,手术难度也越小。

感染次数越多,炎症累及的范围越大,手术的切除范围就越大,彻底切除的困难就越大,术后的瘢痕越明显,甚至需要植皮或做皮瓣转移术来修补缺损。

如何预防耳前瘘管

# 妊娠期间

耳前瘘管与妊娠期第六周耳廓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妊娠期间尽量避免接触致畸药物;

# 预防感染

没有感染过的瘘管切勿用手去挤压,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瘘口瘙痒时不要去搔抓,容易把细菌揉进去,导致发炎;

# 保持干燥

瘘口周围尽量不碰脏水,脸上有汗水、雨水或者洗澡、游泳时及时轻轻擦干;

# 管住手

如果有分泌物从小孔冒出来,轻轻擦干净,千万不能使劲挤,更不能用棉条或纸巾伸进小孔里面掏;

# 管住嘴

抵抗力下降、醉酒或进食辛辣食物后耳前瘘管更容易出现感染。

*声明:本内容仅代表文章来源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

编辑: 占雪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