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是循因耳聋的主要因素。虽然人们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比较早,但如何给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仍然是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2023 年 4 月 15 日,《积水性耳病的临床诊疗路径专家共识》的发布,为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权威、全面、可信的参考方式。本次《专家共识》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明晰积水性耳病的疾病分类;采用符合循证的方法评估积水性耳病并给出可采用的积水评估方法;根据循证证据给出临床干预方案。
分类方式多样,磁共振成像成诊断关键因素
《专家共识》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委会吴子明教授带领国内专家学者牵头,执笔专家还包括: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王武庆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刘博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汤勇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蒋子栋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郑虹教授、山东省立医院于刚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区永康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陈曦教授,另外,业内多位知名专家也参与了审稿。
据王武庆教授介绍,既往积水性耳病没有正式命名,且在不同时期定义和分类也不同。最早的记载中被称为梅尼埃病(Menière disease,MD),后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不典型和典型形式,根据发病位置分为同侧型、对侧型及双侧型,根据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结果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有症状和无症状等。迄今为止,该疾病的定义大多基于临床症状,常致诊断不确定。
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内耳膜迷路的清晰成像成为诊断内淋巴积水存在与否的关键。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使得内淋巴积水可视,加深了临床对这类疾病认知。郑虹教授提醒说,需要注意的是,前庭功能异常患者和健康个体中都可能存在积水现象(所谓的假阳性),因此内耳积水(EH)本身不是病理特征,影像学 EH 的诊断也不能等同于 MD 的诊断。
预后效果受多因素影响,七叶皂苷钠片可有效改善症状
本次《专家共识》还对随访和预后康复等方面进行了指导说明。
据吴子明教授和陈曦教授介绍,积水性耳病治疗首选药物治疗,治疗的目标是预防眩晕发作或降低眩晕的程度和发作频率,尽可能地缓解听力下降、耳鸣、耳胀满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其预后评估(治疗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诊断是否全面、药物使用是否到位。一般地,积水性耳病患者听力下降可控并可能提升甚至恢复正常,平衡障碍症状消除至少三个月以上而平稳无波动,可视为达到最佳的治疗预后效果。
为了保证良好的预后康复效果,医生需格外注意随访工作,保证患者在一定周期内连续使用改善血液循环药物,需要持续 3 个月、甚至半年到一年以上。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患者介意激素的不良影响,可以选择推荐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药物。《专家共识》中提到的七叶皂苷钠片(商品名「欧开」)有较好的抗炎效果,能够抗渗出、增加静脉张力、改善微循环内的血流淤滞状态,可整体改善患者低中频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
人文关怀不可缺,综合手段缓解抑郁焦虑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积水性耳病会带来致残性耳聋/耳鸣以及前庭平衡障碍性眩晕、行走障碍等症状,其发作或遗留症状易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短时失能,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性症状。另外,据蒋子栋教授介绍,临床还发现,部分积水性耳病的症状也可能是焦虑等精神心理类疾病的躯体表现,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上,如果长时间治疗效果不明显,可能还需要增加心理类综合会诊。可给予病人补救内耳毛细胞功能的良好药物、平衡康复和心理行为认知等综合疗法,逐步增加病人治疗的信心、消减甚至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
多位专家在发布会上提到,由于积水性耳病的发病机制和发病原因很多,从治疗的角度,也有很多的对应方式,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良好的生活作息方式,以及免疫力的提升对于治疗很有帮助,因此,临床医生可鼓励病人病情稳定后多参加体育活动、坚持平衡康复训练,增加抗晕能力、减少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