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网友@罩得住他爸 在新浪微博发表《气管切开那些事儿(一)》一文,并授权丁香园转载。
气管切开是耳鼻喉科医生的基本功手术,我有十来年没怎么做过这个手术了,但是当年做住院总时的一些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
咽喉颈部狭窄堵塞了,封了咽喉要道,或肺里面痰咳不出来了,通常就得做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手术,是耳鼻喉科看家急诊手术,一般来说,住院医生不熬些年份,动不了这个。混到住院总了,就要整天地做这手术。
像是我们这样的大医院,几千张床,每天至少也有几个要做的,急的、缓的、难的、易的,一年老总当下来,几百台的经验就有了。但不管你做得多顺溜,永远也不敢说下一台不会出问题,其实任何手术都这样,不过这个尤甚,因为分秒之间,病人就可能死在手术台上。
老总天天做,天天玩心跳,不多久就会落下一毛病,走哪儿看谁都盯着人家脖子。看着细细瘦瘦的,竹节一般的,就特别舒坦,这要是做起气管切开手术,也就两刀三钳子的功夫,分分钟搞定。
问题是,长着这型脖子的,一般都在大街上得意地秀自己的胸锁肌。轮到要在你刀下做手术的脖子,或短或粗,或歪或畸,或肿瘤挡道,或颈椎压迫,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所以每一台手术,都是一次挑战。
看人脖子的毛病,直到不做老总多年后,仍没改掉。后来去美国,看到满街都是胖得超乎想像的脖子,胸部的脂肪直接汹涌地堆在下巴下面,脖子被肉墙族拥,走起路来,全身打了水一般颤抖,肉波荡漾,我就会为美国同行捏把汗,这要做起气管切开手术来,找到气管之前,隔着三斤厚膘,多不易啊。
同时也不由得不羡慕朝鲜同行,全国二十年才出一个肥的,其他个个都长者竹节般的脖子,看着都手发痒。
医生做过二十来台,基本算是熟练掌握了,做到七八十台,可以算是经验丰富了,两百台以上,说炉火纯青也不是自夸。当然,做得再好,也不过就是气管切开,在教授眼里,就是一入门手术,高深算不上,紧张中的乐趣和唏嘘却也不乏其中。
气管切开的故事,讲也讲不完。我也是从小听我做耳鼻喉科大夫的父亲的故事长大的。每天下班,一家人团坐一起吃饭,父亲总会讲,今天医院收什么病人啦,做了几个什么手术,哪个做得顺利,谁又让人担心。
父亲每次讲到做了几台“乳突”手术,我就觉得特别纳闷,您一耳鼻喉医生,怎么会做“乳头”手术啊?但是,那个年代,孩子不敢开口问,不然这个问题就觉得有点黄了。连人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后来通过各种自学,才知道那过程了,瞬间觉得,原来伟大领袖毛主席这么给造出来的啊!这个只敢想,不敢说,想想都觉得是反革命。
上世纪60年代,白喉流行,在白喉杆菌的肆虐下,喉部白膜形成脱落,患者封喉,送到医院时,常常已是呼吸极度困难。尤其是小儿,本来喉腔就狭窄,一堵上呼吸困难就特别重,最后大多死在了喉梗阻上。还是年轻耳鼻喉科的父亲,那时就是忙不完的气管切开。随时都有可能送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的急诊病人。
一次一母亲抱着怀里三岁孩子来到急诊科,父亲值班,看到孩子已是极度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口唇茄子般发紫。来不及挂号和办理入院手续,就一边让母亲签字手术,一面作手术准备。不料母亲哪见过这阵势,光知道着急,嘴里念叨着,早上还好好的嘛,怎么就这样了,早上还好好的呀,怎么会这样......就是不签字,不仅不签,还抱着孩子死不放手。
我爸比他妈还急,眼看孩子已经不行了,和助手把孩子从母亲怀里硬抢过来,摁在地上就开切......直到孩子转危为安,那个母亲还在念叨,早上还好好的,怎么就这样了!?
这在那个年代,对于医生来讲再正常不过了,脑子里只有救死扶伤,没有那么些法律框框和社会压力,但要搁在现今,家属不签字,谁敢擅自动刀?一刀下去,活了死了,都得吃官司,一打官司,还必输无疑,输了轻则赔钱,重则进监,当然也不会有医生傻到这么干。
那年头,父亲的老师常给他们说一句话:耳鼻喉科医生,出门必须随身带把小刀,若是遇到卡喉封喉的事儿,你这把刀就能救人一命。当然,现在时代不同了,当街动刀做手术的事不会发生了,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